24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解读新时代家庭教育——《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发布
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扎根中国、融通中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道路。
研究成果普遍证明,儿童在学校的学业成果,直接受家庭教育水平和品质的影响。因此,教育的现代化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有家庭的支持和参与,必须有家庭教育现代化作为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新时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作用和战略性意义不断上升,高品质家庭教育的短缺成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主要表现之一,家庭教育成为未来中国教育发展最为重要的增长点。现代化的教育体系需要现代化的家庭教育。
本着为广大热爱家庭教育事业的同仁汇集年度重要的家庭教育学术成果的初衷,从2015 年开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等机构主持编写了《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5)》《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6)》《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7—2018)》,并将其纳入《中国家庭教育文库》。
《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8—2019)》改由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持编辑。24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供稿,综合展示了2018至2019年度家庭教育领域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
2018-2019家庭教育研究成果节选
年度主报告
张东燕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高书国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家庭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家庭教育现代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拓宽和延展家庭教育的地位、责任和功能,对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育人体系,实现现代化家庭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提升,提高家庭教育的品质,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整体现代化水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家庭教育发展的价值体现和战略选择。
——《现代家庭教育的功能演进与价值提升——兼论家庭教育现代化》
学术文章
家校共育
朱永新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学校、家庭、社区携手前行的家校合作共育机制非常重要、非常关键。大家形成磁场,磁场效应让所有参与者产生精神共振,会有着潜移默化的“不教之教”的良好效果,同时辐射社会,提升全民教育教养的功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宗旨,也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根本朝向,所以我们要努力建立这样的新机制。
——《家校社共育成就幸福童年》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家校社合作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要牢牢确立儿童友好的价值观,将儿童优先置于不可动摇的地位。儿童的健康成长既离不开自身的独特生命特性,也离不开其生活环境。正如杜威所说,成年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的教育,唯一的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思考和感受。
——《儿童友好应成为家校社合作共育的根本原则》
吴重涵
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张俊
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江西省家校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试图以国际视野,探讨世界上先发国家和地区家校合作的有效实践及动力机制,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家校合作的发展进程。
——《制度化家校合作的国际比较:政策、学校行动与研究支撑》
郁琴芳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
努力推进家校合作,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互动合作机制,为儿童提供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场,是继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口。该文章致力于研究Web 2.0环境下上海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新问题和新趋势。
——《Web 2.0环境下家校合作的新趋势与新策略》
康丽颖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探讨家校共育的责任可以运用责任伦理的解释框架,分析家庭和学校在互动过程中,家长和教师“顾及自己行为的可能后果”,从他者思维、复杂思维和境遇思维三个维度,讨论作为儿童教育主体的家庭和学校如何承担共同的责任,确定其行使教育权利的边界。
——《家校共育:相同的责任与一致的行动》
边玉芳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
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只有学校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家校合作才能得到保证。但家校互动不良的现象在我国时有发生,进一步认识家校互动的意义与价值,找到阻碍学校互动顺利进行的因素并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对实现有效的家校合作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家校互动不良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罗爽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家校危机是家庭与学校围绕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问题而产生的分歧、矛盾与纠纷;如果处理不当,它会给家校关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家校关系破例。
——《有效化解家校危机 共育促进儿童成长》
家长教育
洪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管部
副主任、研究员
中国文化是以家为根的文化,强调立德修身,遵循家国同构法则,倡导家国情怀,主张修齐治平。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家庭做起,开展家庭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家风家训传统。
——《新时代新家风家训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政策分析
晏红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家庭教育网络治理模式设想和分析有:在家庭教育政策社群中,政府职能转变与强化政府职能相结合;在家庭教育政策网络中,塑造政策网络共同体价值观;在家庭教育管理机制中,加强组织场域的制度化建设;在家庭教育政策网络中,整合多种制度逻辑冲突。
——《21世纪中国家庭教育政策网络分析》
隔代教养
岳坤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
委员会副秘书长
研究发现,祖辈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和“行为指导”对被访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父辈为主、祖辈为辅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中国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状况调查》
典型案例
区域案例
沈志坚
昆山市教育局基教科副科长,昆山市家校合作指导中心主任
尹弘敏
昆山市家校合作指导中心副主任,苏州市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苏州市昆山市教育局在践行美好教育的进程中,着力探索“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家校合作共育”模式,根据昆山实际状况,在问题分析、方向导航、组织架构、师资培养、品牌建设、典型榜样等方面开展探索和实践,构建了本土化的家校合作共育模式,拓宽了家校合作共育的研究内容与视野,对区域推动家校合作共育,破解人民对优质教育的要求与供给之间的深层矛盾等产生了积极的实践意义。
——《共育、共建、共享、共生——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家校社合作共育实践探索》
陈同亮
山东省青岛平度市教育和体育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
我们以问题为导向,长期深入开展家校社共育工作,将家庭、社会的力量最大限度融入教育的“大盘子”中,打造了平度“同心共育”品牌,实现了“多进共赢”。
——《同心合育,多进共赢,构建教育新生态》
董向清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家校社
协同育人项目负责人
深圳市罗湖区自2013年开始在辖区内中小学全面推进家长委员会改革和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制定了《深圳市罗湖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罗教〔2013〕62号),正式注册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区域家委会联合组织——深圳市罗湖区中小学家委联合会。罗湖区的家长委员会工作完成了从政府主导、学校组织向社会法人机构自主运作、自我完善的过渡,取得了良好的家校协同育人效果。
——《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罗湖区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时金林
中学高级教师,现为邗江区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扬州市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2016年8月,邗江市教育局启动“新家庭教育实验”,以“百草园学堂”“幸福儿童工作坊”“千名教师访万家”等平台与活动为抓手,加强学校沟通,深化家校合作,构建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融教育”大格局。
——《“新教育家庭实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融教育”大格局——区域整体提升家庭教育实效的创新路径与实践》
孟庆鸿
法库县教育研究中心教师
恰恰是因为教育,法库一而再、再而三地挂上了“国字头”的名号——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全国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全国教育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基地。2017年,法库被授予“全国家长学校建设实验基地”称号。这一称号的获得,源于法库教育“站位之高,落地之深”的家校社共育战略与实践。
——《辽宁法库县全域推进家校社共育工作纪实》
彭兰苏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南津关
小学教师
对弱势群体的家庭指导,只要基于他们的能力起点,以正向肯定与示范性指导为主,以焕发整个家庭和成员个人价值为目的,就能获得稳定的成效。让每个来自弱势家庭的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与改变家庭面貌的勇气,是值得每一个家庭教育工作者去不懈追求的。
吕小萍
兰州市城关区通渭路小学
副校长
彭霞
兰州东方小学副校长
兰州市城关区通渭路小学“乐朗乐读”读书会举办读《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读书会活动,它由吕校长发起,“知心妈妈”彭霞全程督导、张伟莉老师主持,及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课外实践小组协助,是为家长学习交流搭建起来的学校买单的完全公益性质平台,自2018年3月至11月共举办13期。
——《春风化雨润无声——渭小“乐朗乐读”读书会读<非暴力沟通·亲子篇>活动纪实
▼
《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8—2019)》定制发布了年度主报告《现代家庭教育的功能演进与价值提升》,收录了该年度家庭教育方面重要的学术文章10篇,涵盖家校共育、家长教育、政策分析和隔代教养等主题;也收录了家庭教育典型案例7篇,既有区域案例,也有学校案例。它为广大热爱家庭教育事业的同仁汇集了家庭教育重要的学术观点、研究数据和家庭教育实践案例,也将推动我国家庭教育事业持续稳步地发展。 该蓝皮书已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近日即将登陆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售。
文字整理:谭 璇
版式:李施杭
责编:刘 异
复审:罗水池
终审:符亦斌